派出所不办理刑事案件,民警从专业性很强、耗时很长的刑事案件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基层基础、警情处置、治安防控和现行“民生小案”侦破工作当中,切实降低辖区案件发案率、提升“民生小案”破案率。红寺堡派出所副所长吴敬博介绍。
今年以来,红寺堡区公安分局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实战需求,不等不靠、率先出击,以实战部门职能重新划分、定岗定人、机制重建为切入点,全面落实“两个不办”和“三个全覆盖”要求,采取扎实有效的创新举措,进一步盘活现有警力资源,全力推动改革和加强派出所工作。
厘清派出所与专业警种界限,出台《红寺堡区公安分局各警种刑事、行政案件管辖分工规定》《红寺堡区公安分局“黄赌毒”、涉政、涉恐、涉邪教、涉外类行政案件办理规定》《红寺堡区公安分局派出所与专业警种警情、案件衔接工作规定》,明确了刑事案件、“黄赌毒”等行政案件管辖,警情、案件移交及办理规定,至此,“两个不办”全面“拉闸变轨”。
搭建集约高效和全方位合作的执法办案协作框架,出台《红寺堡区公安分局执法办案协作警务运行实施办法》,建立专业警种之间执法办案协作机制、专业警种与派出所之间执法办案协作机制、派出所与派出所之间执法办案协作机制、专业警种援助派出所执法办案协作机制。一是专业警种之间通过建立AB岗,形成专业警种之间执法办案互补、协作及援助,着力解决专业警种警力不足问题。二是派出所之间通过建立AB岗互补协作援助,依法查处需派出所和警务人员回避的扰乱单位秩序、阻碍执行职务以及重大警情的处置,在相邻派出所以及警务室(警务工作站)之间建立联防联控、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堵截查缉等协作,共同筑牢安全屏障。三是专业警种与派出所通过执法办案协作,实现对案件深挖细查、同步联动、整体作战、以快制快,提高案件的侦破效率,达到低成本快破案的目的。四是以派出所“需要什么支援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实行定向互补支援、警务联勤支援、案件联侦支援、治安联控支援、重大突发事件联处支援,在专业警种与派出所之间形成警情互通、业务互联、“派出所吹哨、专业警种报到,无条件、有时限响应”的支援协作机制。
全面落实派出所所长、社区民辅警进街道(乡镇)班子、社区(村)两委班子,4名所领导进街道(乡镇)班子兼任党委委员、副书记,48名社区民辅警进社区(村)两委班子,兼任社区(村)支部副书记或居委会(村委会)主任助理,实现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的互促双赢。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发动社会力量开展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融合社区警务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统筹整合基层社会治理力量,实现警社联动、优势互补,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打好基础。一是升级大河乡“红袖标6+”义务巡逻队,将巡逻防范、纠纷排查化解、治安隐患排查整治、防范宣传、护校安园、道路交通整治纳入义务巡防队工作职责,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二是推动“乡村地网”工程,深化警企合作,为各村主要路口、要害部位,沿街商铺、农户在院落、牛棚、羊圈等公共区域安装6000余路视频监控,实现了“探头站岗、鼠标巡逻、精准打击”的目标。三是坚持“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理念,深入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红寺堡派出所探索创新了“菜单式”矛盾纠纷调解新路径,努力把各类社会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隐患。
派出所社区民警丁红斋说,按照改革和加强派出所工作的相关工作要求,我担任新民街道振兴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在日常的群防群治工作中也有了更好的抓手,有了更多时间与群众接触,能够及时发现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坚持做精机关、做优警种、做实基层,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采取“定岗定责定人”的方式,重新分配调整73名警力,充实派出所及专业警种警力,进一步盘活警力资源。派出所民警数占全局民警数41%,专业警种民警数占全局民警数42%。坚持考评与岗位职责对位,将考核总体框架、任务指标贯穿到底,在具体细项设定上把全局考核逐级分解、层层细化,确保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指标都落实到岗到人。坚持上下对位,建立专业警种、派出所考核和双向激励约束的 “三个环节”考核体系建设,通过积分考核,制定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围绕线索摸排、打击违法犯罪、案件移交、属地管控等方面对专业警种和派出所实施捆绑考核。将专业警种改革和加强派出所工作纳入2021年度绩效考核,并设置派出所评价专业警种考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