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寺堡区2023年香园等村
道路提升工程
实
施
方
案
红寺堡区公路管理段
二〇二三年十月
红寺堡区2023年香园等村道路提升工程
实施方案
一、项目基本情况
2.项目建设单位:红寺堡区公路管理
3.项目建设地点:红寺堡区境内
4.项目性质:路况提升
5.设计单位:重庆渝浩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建设内容及规模
1.建设内容
红寺堡区2023年香园等村道路提升工程,设计总里程38.602公里,由8条路组成,其中沥青路面4条,建设内容是对路面病害处治和桥涵及排水设施维修、完善,路面整体加铺3cm厚细粒式沥青混凝土薄层罩面,改善路面抗滑性能和行驶质量,完善沿线交通安全设施;水泥路面4条,建设内容是对路面病害处治,桥涵及排水设施维修、完善等,完善沿线交通安全设施;每条路技术标准如下: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结合红寺堡区公路管理段提供资料和外业调查,确定本项目现状道路技术标准,本项目为农村公路维修改造项目,公路技术标准维持现状,具体情况如下:
(1)利红公路至弘德慈善园区连接线(Y255)
按三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为4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8.5米,路面宽度7.0米,路面类型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层采用3厘米细粒式沥青混凝土薄层罩面+旧路面层(修补+利用)+旧路基层(修补+利用)+旧路底基层(利用)。
(2)滚新公路(Y282)
按二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为4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12.0米,路面宽度10.5米,路面类型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层采用3厘米细粒式沥青混凝土薄层罩面+旧路面层(修补+利用)+旧路基层(修补+利用)+旧路底基层(利用)。
(3)劳动街延伸段至光彩(C223)
按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为2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6.5米,路面宽度5.0米,路面类型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层采用3厘米细粒式沥青混凝土薄层罩面+旧路面层(修补+利用)+旧路基层(修补+利用)+旧路底基层(利用)。
(4)大河至碱井(C380)
按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为2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7.0米,路面宽度6.0米,路面类型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层采用3cm厚细粒式沥青混凝土薄层罩面+旧路面层(修补+利用)+旧路基层(修补+利用)+旧路底基层(利用)。
(5)碱井至新台(Y285)
按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为2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6.5米,路面宽度5.0米,路面类型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层采用18厘米C30混凝土面层(修补+利用)+20厘米级配砂砾基层(修补+利用)。
(6)滚新路至西源(C260)
按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为2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6.5米,路面宽度5.0米,路面类型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层采用18厘米C30混凝土面层(修补+利用)+20厘米级配砂砾基层(修补+利用)。
(7)周新至巴庄(C370)
按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为2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6.5米,路面宽度5.0米,路面类型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层采用18厘米C30混凝土面层(修补+利用)+20厘米级配砂砾基层(修补+利用)。
(8)周新至巴庄(C140)
按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为2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6.5米,路面宽度5.0米,路面类型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层采用18厘米C30混凝土面层(修补+利用)+20厘米级配砂砾基层(修补+利用)。
本项目共涉及8条公路,设计总里程38.602公里,主要建设内容为路面工程、桥涵工程及沿线交通安全设施等,具体情况如下所述:
其中沥青混凝土路面4条,分别为利红公路至弘德慈善园区连接线(Y255),设计里程3.910公里,旧路路面病害处治后,加铺3厘米细粒式沥青混凝土薄层罩面;滚新公路(Y382),设计里程1.2公里,旧路路面病害处治后,加铺3厘米细粒式沥青混凝土薄层罩面;劳动街延伸段至光彩(C223),设计里程1.840公里,旧路路面病害处治后,加铺3厘米细粒式沥青混凝土薄层罩面;大河至碱井(C380),设计里程4.143公里,旧路路面病害处治后,加铺3厘米细粒式沥青混凝土薄层罩面;完善以上4条公路沿线交通安全设施,具体方案详见下表。
表1-1沥青路面设计方案
序号 | 线路 | 路线名称 | 公路 | 路基 | 路面 | 设计 | 路面 | 修建 | 设计方案 |
1 | Y255 | 利红公路至弘德 | 三级 | 8.5 | 7.0 | 40 | 沥青 | 2017 | 旧路面层病害处治后 沥青混凝土薄层罩面 |
三级 | 8.5 | 7.0 | 40 | 沥青 | 2017 | ||||
2 | Y382 | 滚新公路 | 二级 | 11.5 | 11.5 | 40 | 沥青 | 2000 | 旧路面层病害处治后 沥青混凝土薄层罩面 |
3 | C223 | 劳动街延伸段 | 四级 | 6.5 | 5.0 | 20 | 沥青 | 2015 | 旧路面层病害处治后 沥青混凝土薄层罩面 |
4 | C380 | 大河至碱井 | 四级 | 7.0 | 6.0 | 20 | 沥青 | 2005 | 旧路面层病害处治后 沥青混凝土薄层罩面 |
水泥混凝土路面4条,分别为碱井至新台(Y285),设计里程12.736公里;滚新路至西源(C260),设计里程3.005公里;周新至巴庄(C370),设计里程3.049公里,巴庄至新庄主线,设计里程8.719公里,以上4条路主要设计方案为路面病害处治:破碎板、断板等病害面板拆除新建,并完善沿线交通安全设施等,具体方案详见下表。
表1-2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案
序号 | 线路 | 路线名称 | 公路 | 路基 | 路面 | 设计 | 路面 | 修建 | 设计方案 | 备注 |
1 | Y285 | 碱井至新台 | 四级 | 6.5 | 5.0 | 20 | 水泥 | 2003 | 旧路水泥混凝土 | |
2 | C260 | 滚新路至西源 | 四级 | 6.5 | 5.0 | 20 | 水泥 | 2012 | 旧路水泥混凝土 | |
3 | C370 | 周新至巴庄 | 四级 | 6.5 | 5.0 | 20 | 水泥 | 2012 | 旧路水泥混凝土 | |
4 | C140 | 巴庄至新庄主线 | 四级 | 6.5 | 5.0 | 20 | 水泥 | 2012 | 旧路水泥混凝土 |
三、投资估算
1.投资概算
项目概算总投资为781.39万元,其中工程费用715.69万元,其他费用42.94万元,预备费22.76万元。
2.资金来源
资金来源为交通运输厅补助资金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
四、项目进度安排
1.工程建设工期
本项目初步计划2024年4月开工,2024年8月竣工,建设工期5个月。
2.工程实施进度安排
工程实施分为实施准备期、建设期、竣工验收三个主要阶段。
(1) 前期准备阶段
工程设计方案的编制,设计单位选定及其初步设计的编制和审批;工程设计,办理开工前的各项手续等施工准备工作,通过相关程序确定施工等单位,并签订合同;进行临时设施的建设。
(2)施工阶段
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规范、设计及合同要求进行施工,加强对分部分项工程、隐蔽工程的验收,严把进场材料质量关口;加强落实施工阶段安全生产教育和岗前培训制度。
应按照相关要求以“能用人工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不用专业队伍”为原则。
(3) 竣工验收阶段
项目全部建成后,由各项目责任主题单位组成的验收组验收项目,签发竣工验收报告。
五、效益分析
公路建设对沿线各区域的社会环境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公路建设会对地方经济产生带动作用,会使人口的结构及需求发生改变。随着人口数量及人员结构的变化,使居民收入水平发生变化,促进地区的基础经济发展。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布局及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信息、物资及人员的流动,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整体素质,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本项目符合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对推动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目立项依据充分,生产方案设计完整。经济分析表明,该项目各项财务指标科学合理,财务内部收益率高于行业基准水平,财务净现值合理,具有较强的赢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项目在财务各项指标上是可行的。项目采用“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设置公益性岗位”的运行模式,在建设阶段可为当地百姓提供务工机会,项目运营后也可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因此,本项目经济效益可观。
项目建设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可通过一定的措施降低不利影响,同时项目实施,能改变村庄内的出行条件和生态环境,处理原有道路破旧现象,减缓村庄内脏乱差现象,改善人居环境现状,满足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要求。
本项目符合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要求,项目的实施可有效改善交通出行现状,提升道路服务水平,改善村庄人居环境。项目实施工程中可带动当地就业,刺激外地务工人员回乡务工,增加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无任何污染,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即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十分显著。
综上所述,该项目技术先进、设计合理,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项目建设内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建议尽早建设,尽早受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