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个体家庭的幸福美满,更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和质量。近年来,随着多元思潮的影响、青少年各方面压力的不断增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失衡、抑郁、轻生、吸毒等,已成为残害青少年、危害社会稳定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呵护青少年的心灵健康,为他们的成长护航,是各级有关部门亟待关注的问题。
一、目前工作开展情况
共青团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服务青年的桥梁,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我们责无旁贷。在青少年心理疏导方面,我们主要立足三个“特殊”群体,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针对升学特殊时期,广泛举办“12355与你同行”心理减压讲座,为青少年顺利释疑解惑,鼓劲加油。2018年,我们联系区内著名心理咨询师开展“12355”轻松备考心理辅导讲座4场;联系清华大学、红寺堡区优秀毕业生与我区高三学生开展分享交流2次。二是针对孤残、留守、闲散等特殊群体,通过开展“志愿者+社工”“物质帮扶+心理关怀”的方式,帮助他们缓解压力,融入社会。今年先后联合天使爱心协会、宁南公益协会、爱心救助协会等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帮扶慰问8场次,涉及青少年300余人。三是针对特殊问题青少年,确定了团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帮助解决就业、心理问题。同时开通了“12355”青少年维权热线,签约了心理咨询师,通过“以案定补”、计件补助的形式,对有心理咨询需求的青少年开展个体心理疏导。由于该项工作宣传不广且大多数青少年存在顾虑,今年以来未接到咨询电话。
二、维护青少年心灵健康方面的不足和问题
1、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部工作滞后。由于我区整体发展水平低、教育理念滞后,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架构和平台建设、工作开展均处于起步阶段,对青少年心理方面的关注和引导不足,远未形成较完善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常态化、制度化运行机制。比如各学校的健康教育课程多为青春期教育,大多学校虽有心理咨询阵地,但缺乏固化的心理咨询课程安排,心理咨询课也多为兼职老师负责,工作精力分散,开展活动随机性大,对个体学生的关注度少,难以起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的作用。
2、校外阵地建设和专业队伍几乎缺失,有关部门未形成工作合力。团区委2016年建成了一所青少年服务中心,但缺乏专业运营人员,导致组织开展的活动大多为留守儿童、孤残儿童关爱类活动,跟踪掌握和疏导帮扶的心理失衡类特殊个体少。社区等校外心理咨询机构几乎为空白,更谈不上经费、阵地、专业队伍建设。红寺堡区现有三级心理咨询证的老师不足 人,校外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人员2人,都未开展相关活动。
3、父母普遍文化素质低,忽视孩子心理问题。我区群众多文化程度低,对孩子所思所想大多不闻不问,与子女沟通方法不当,导致很难及时发现、疏导孩子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失衡。加之家长与学校沟通不畅,难以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
4、青少年心理问题具有隐蔽性。客观上人们将心理失衡等同于不正常等贬义评价,使得青少年咨询心理问题顾虑多,导致的学生不愿被人发现、难以宣之于口,甚至刻意隐藏;加之学校缺乏定期、常态化的专门摸排,家长忽视孩子心理健康,导致个体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容易被忽视。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建议
1、加快构建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形成心理健康维护网络。校内方面,应切实发挥学校基础预防和调节作用,尽快完善学生心理健康关爱体系,比如班级设置观察员,定期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摸排了解,夯实有针对性开展个案精准帮扶的基础;要真正使心理健康进课程,比如明确每周或两周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制定较为规范的课程实施参考,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促进常态运行。校外方面,建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立足现有12355青少年维权平台,加大培育社会组织,建立专业的青少年心理咨询机构,组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开展专业的个案跟踪帮扶;社区和村级应设立心理健康维权岗,结合和谐社区建设,及时发现和掌握情绪异常青少年,受理和转办相关咨询,形成全社会关注青少年的工作闭环。
2、培养专兼职心理管护队伍。任何工作的推动,组织领导很重要。建议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并通过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或签订合作机构以案定补等方式,政府购买服务,组建专业可靠的心理咨询支撑队伍,保障重点青少年得到有效疏导解决。兼职队伍方面,应加强心理咨询师培养培训,鼓励学校、医院、社区、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参与心理咨询工作,对考取心理咨询职业资格的给予一定补贴或奖励,形成全社会的良好氛围。
3、强化保障,丰富形式,开展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活动。心理咨询应辐射全体的同时,关注个体。有关部门既要把关注的重点放在重点青少年上,开展个案长期跟踪帮扶、情绪疏导;也要把日常工作的重点放在全体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上。建议有关部门应积极联动,多开展挫折教育、情绪控制、法治教育、人生价值等方面的团体辅导,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应编制《青少年心理减压自助读本》等适应性强的书本,使得青少年有问题能够找到自助疏导的有效办法。
4、开设家长心灵课堂,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培训。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事方法、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影响直接而深远。父母身心健康水平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有力保障。针对红寺堡区群众多文化程度低,对子女教育的认识和手段不足的问题,建议应开设家长学校或者家长心灵课堂,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和科学与子女沟通方式的培训,使得家长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