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6日在红寺堡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红寺堡区发展和改革局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吴忠市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主线,纵深推进提标扩规农业区、跨越发展工业区、更新改造城市区“三项重点”,经济运行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24亿元,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3%左右;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8亿元,增长25.16%;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587元和14106元,增长7%和9%。
一、特色产业培优筑基、稳步壮大,展现“新优势”
持续培育壮大“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加快构建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新型工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农业产业提速加力。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播种粮食34.3万亩,产量达16.9万吨,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投入资金2亿元,新建日光温室1990亩、改造2621亩。新增酿酒葡萄1644亩、黄花菜2000亩,改造低质低效葡萄园7000亩,酿酒葡萄、黄花菜种植面积分别达10.8万亩、3.8万亩。壮大肉牛滩羊产业,肉牛、滩羊饲养量分别达16万头、110万只。建成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服务孵化中心,引进牛羊肉加工营销中心5家,带动农户1051户,年销售额达1.15亿元。预计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9亿元,增长6%。工业经济量质齐升。持续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投资52亿元,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储能电站等16个清洁能源项目,新能源累计建成并网规模达561万千瓦,占自治区总容量的近六分之一。红寺堡产业园发展根基更加夯实,“一园三区”产业布局初具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翻番”。积极培育企业“小升规”,培育自治区创新型中小企业3家、规模以上企业4家,预计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服务业提档升级。深入开展“畅游红寺堡 惠享美食每刻”等消费促进系列活动,发放各类消费券10万张、实现销售额3000万元。认真落实各级各类纾困扶持政策,兑付服务业引导资金80万元。大力发展电商产业,聚焦“个十百千万”目标,开展电商促消费活动8场,带动农特产品线上销售额4000余万元,着力打造全国“代播集聚地”。壮大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基础,建成大河乡龙源物流园等4个现代物流项目。加快推进移民文化体验集聚区建设,全年旅游接待人数3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90万元。实施星星故乡·罗山生态度假区等新改建项目,夯实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基础。预计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
二、有效投资持续扩大、质效提升,积蓄“新动能”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扎实开展“扩大有效投资巩固提升年”活动,投资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的支撑力、牵引力不断增强。铆足干劲“抓”项目。严格落实处级领导包抓和“四个一”协调推进机制,实行前期要素保障“首问责任制”和“红橙黄绿”四色通报制度,实施重大项目123个,预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6亿元,增长10%。红寺堡区营盘井100MW光伏复合发电项目、晓鸣股份红寺堡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园父母代种业基地等76个项目先后建成投运。全力以赴“争”项目。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争取中央预算内及自治区统筹资金项目25个,完成投资2.97亿元;争取增发国债项目6个,下达资金3.54亿元。落实上争资金项目228个,资金26.5亿元。千方百计“引”项目。建立完善“领导带头、部门招商、全员参与”招商工作机制,赴江浙沪等经济圈开展招商引资、推介活动43场次,对接洽谈意向性项目20余个,落地签约项目12个。全年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1个,完成自治区、吴忠市下达的45亿元招商引资目标任务。聚精会神“谋”项目。紧盯增发国债、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等投资导向,谋划储备2024年项目220个,总投资38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8亿元。其中,计划实施项目124个,总投资32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3亿元。
三、城乡建设统筹发展、一体推进,开创“新局面”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纵深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6044元,增长16.2%,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实施乡村振兴项目275个,总投资6.8亿元。设立乡村振兴基金1.92亿元,建成普惠金融服务站5家,发放“富民贷”1.44亿元。深化闽宁协作、国烟定点帮扶,落实资金2.38亿元,挂牌成立闽宁产业园,惠红两地开展互访6批51人次,结成帮扶对子55对,惠安县选派42名专业技术人员到我区开展组团式帮扶和挂职交流,借助闽宁协作、国烟帮扶、区内外农特产品专卖店等,销售农特产品3.34亿元。城市品质全面提升。高标准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城镇边界开发14.94平方公里。筹措资金6.35亿元,完成2000套棚户区改造任务。房地产行业投资22亿元,新续建朝阳小区棚改安置、东湖御景等房地产项目19个,新增商住面积38.2万平方米,预计全年房地产销售额达13亿元,增长20.7%。实施第三供热中心、太阳山路改造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17个,新改建市政道路4.3公里,敷设各类管网20公里,新建停车位363个,新增充电桩47座,建设智能公交站牌10个。乡村建设宜居和美。高质量完成64个行政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实施农村人饮、公路路况提升,投资2800余万元,改造提升农村公路99公里,优良中等路率达89.9%,改造农村户厕1300户、冬季清洁取暖1万余户。深入推进大河乡高标准重点小城镇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5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20个、闽宁协作示范村3个。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95%。全面巩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成果,“中航路”成为宁夏唯一入选的全国美丽乡村路。
四、生态环境治理有效、增绿添彩,谱写“新篇章”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决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的生命线。生态屏障不断筑牢。深入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百日集中攻坚行动,完成国土绿化面积5.2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5平方公里,退化草原生态修复3.7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治6万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15万亩,森林抚育0.3万亩,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分别达11.5%和52.1%,空气质量指数稳居全市第一,优良天数同比上升。清水河、苦水河、红柳沟水质稳定达到IV类标准。污染防治持续发力。全面加强扬尘污染防治,加大执法巡查力度,检查建筑工地110余家次,责令整改28次,采取绿网覆盖裸露土地26万平方米。扎实开展水环境治理,各级河长巡河5949人次,下发督办39期,清理河(沟)道垃圾100余吨,整治清淤疏浚河道10余公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用残膜回收等农业面源整治率达99%以上,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突出“双碳”目标引领,积极推进清洁能源产业一体化配套发展,加快推进绿电园区建设,为实现能耗“双控”目标和保障企业用能需求提供强有力支撑。督促重点用能企业严格落实错峰生产,推进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指导吴忠赛马成功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加强对工业固废综合治理利用工作的监督检查,提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治理水平。
五、民生福祉提质扩面、持续改善,凝聚“新合力”
以示范区创建为统领,扎实解决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就业形势整体稳定。深入开展“就业创业促进年”活动,城镇新增就业115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8万人,创造劳务收入7.4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3万余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亿元,培育创业实体303个,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5%以内。预计全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9%。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投入资金1.3亿元,实施第三中学运动场改造等补短板项目22个,新增学前教育学位1080个,组建第一中学、第五小学等教育集团3个,中考成绩较上年均分提高24.55分,持续巩固“双减”“县管校聘”改革成果,不断擦亮红寺堡教育品牌底色。实施医疗环境和服务设施提升项目18个,打造人民医院产科等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中医医院顺利投入使用,人民医院达到国家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成功举办农民篮球争霸赛等系列文体惠民活动,新建弘德全民健身中心等运动场地13个,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全面落实低保扩围增效,新增低保对象2039户4821人,实施临时救助7321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954万元。发放各类救助补助资金1.1亿元,建设紫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柳泉乡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持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社会治理精准有效。深入学习贯彻自治区党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纵深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安全生产工作水平。加快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步伐,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大好局面持续巩固。持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顺利通过中央、自治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验收。
六、改革任务有序推进、逐步深入,释放“新活力”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科技支撑更加有力。全社会R&D经费投入7000余万元,增长59.1%。成功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技型中小型企业17家,申报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家、瞪羚企业2家。争取自治区科技专项35项,落实资金1783万元。登记科技成果6项,完成技术交易登记额6600万元。推广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促进枸杞园生态平衡。“六权改革”深入推进。推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多元化服务试点,挂牌各类农村产权交易58宗7.3万亩,挂牌金额2.5亿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分别达到1620宗1.62亿元、297宗2020万元。推进排污权市场化交易,以“排污权+”组合抵押形式完成了全市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累计贷款525万元。持续探索“以林养林”“以地换林”模式,发展“经果林+N”基地1.56万亩。深入开展林草碳汇调查,加快推进用能权改革步伐,完成弘硕新材料、景晟弘德新材料等5个项目节能审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认真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新增市场主体2252家。推行“先建后验,多证同发”等惠企政策,减税降费、退税缓费超1亿元。大力推广肉牛“活体抵押”担保模式,落实续贷过桥等惠企金融政策,累计发放贷款6500万元。设立工业企业担保基金1000万元,企业融资“见贷即担”模式被自治区推广。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网办率达85.17%。深入推进“放管服”“一业一证”“证照分离”等改革,发放首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区内通办”“跨省通办”。
总的来看,经过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2023年全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保持了良好势头,经受住了一系列严峻考验。取得以上成绩实属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发展中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不平衡不充分仍是我区最突出的矛盾,特别是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优、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较大、发展后劲不足仍是最现实的问题;创新水平总体较低、产业转型升级进度较慢、产学研结合层次不高、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仍是突出短板;市场化改革、营商环境、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任务仍然艰巨。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重点、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全力以赴稳经济、保民生、促发展。
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及主要措施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示范区创建的攻坚之年,做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按照自治区、吴忠市党委、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突出示范区创建这一中心任务,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扎实推进“三项重点”建设,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和民生、发展和环保,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奋力实现全年发展目标。
202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9%以上。全面完成自治区、吴忠市下达的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约束性指标任务。
一、坚持产业为要,着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务实功
围绕“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加快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提质增效特色农业。持续优化种养结构,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2.4万亩,粮食产量达到15.7万吨以上。加强节水型农业建设,新建高效节水3.49万亩。加快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建设和兴村设施农业563亩,不断提升设施农业种、产、销一体化水平,力争产值突破3亿元。启动建设葡萄酒物流配送仓、百瑞源鲜枸杞加工车间和太阳山镇农特产品分拣包装物流及电商孵化中心,纵深推进特色产业“全链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优势特色产业,力争肉牛、滩羊饲养量分别达16.2万头、112万只。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步伐,培育龙头企业2家、新型经营主体15家。力争农业增加值增长6%。加速发展现代工业。加快推进中泰新源年产6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中岩管桩二期等项目建设。严格落实“一企一策”帮扶措施,定向问需精准服务,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年内园区新落地企业突破10家以上,新纳规上企业6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以促消费活动为抓手,接续举办各类节会赛事,重点抓好汽车、商品房等大宗商品促消费活动,不断释放消费潜力。用好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力争年内新增限上企业及大个体12家。实施特色“代播集聚地”打造行动,引入电商供应链品类不少于100种,打造“仅销售环节在红,其余环节在外”的电商新模式。积极培育创建自治区级移民文化体验集聚区。加快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和物流配送网络,加速推进龙源物流园等项目建成投运。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
二、坚持投资为先,着力在重点项目建设上见实效
实施项目建设增量提质行动,把抓有益的投资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把投资抓成产值、项目抓成产业。竭尽全力“促”项目。扎实开展“项目投资攻坚年行动”,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全力推进国能3.5GW复合光伏风电大基地等39个产业项目、第三供热中心等55个基础设施项目、红柳沟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等24个生态保护项目和第一小学教学综合楼等6个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力促124个年度计划实施项目一季度开工率达到50%,上半年达到80%以上,年内全部开工,完成投资115亿元以上,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科学谋划“争”项目。紧盯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发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三债一资金”项目,紧扣政策资金投向,主动在思路上接轨、规划上接轨、措施上接轨、项目上接轨,完善政策引导、专班推进、督导服务、投资赛马等扩大有效投资“组合拳”,主动跟进、加强对接、及时申报,努力将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和自治区政策的“笼子”、规划的“盘子”、资金的“袋子”,全年上争资金达到26亿元以上。精准招商“引”项目。紧盯园区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制造发展定位,坚持以企招商、以商招商的原则,进一步强化“一把手”常态化招商和全员全域全年招商机制,瞄准京津冀、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着力引进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大型企业和优质项目,力争年内完成招商引资45亿元。形成合力“抓”项目。坚持“四个一”协调推进和处级领导包抓重点项目工作机制,及时准确研判形势,把握好关键时间节点,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持续完善四色管理机制,定期督查项目建设情况,靠前服务,主动作为,全力协调办理项目用地、环评安评、能耗用水等手续,力促项目早开工、早入库、早建成,确保实现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
三、坚持规划引领,着力在城乡融合发展上开新局
以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为抓手,加快区域协同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互融共进。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和“四查四补”常态化。抢抓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及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激励县机遇,整合衔接及各类资金10.5亿元,实施乡村建设、农村道路等项目142个,持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力争发放小额信贷2.8亿元、“富民贷”6000万元以上。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坚持规划引领,加快推进小康西片区等4个片区拆迁征收。新续建金域名庭等房地产项目14个,新增商住面积70万平方米。积极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实施城市生活垃圾转运中心等项目13个,新建各类管网7.9公里,改造提升道路4.2公里,力争城市生活垃圾收集率达100%、中水回收利用率达32%。扎实建设和美乡村。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3个,闽宁协作示范村3个,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4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5个。推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持续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农村公路路况180公里,改造农村户厕1000户,新建抗震宜居房100户,改造提升供水管网150公里,新建垃圾暂存点34个,力争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95%以上、生活污水治理率达24%以上。
四、坚持绿色发展,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谱新篇
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擦亮高质量发展绿色名片。持续加强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四尘同治、五水共治、六废联治,严格环境监察执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扎实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源头消除土壤污染隐患,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强化环境监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扎实推进生态保护。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完成红寺堡东部沙源地酸枣梁区域封禁保护15万亩、荒漠化综合治理3万亩。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新增国土绿化8.3万亩,退化草原修复3万亩,湿地保护修复0.47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治12万亩,力争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控制在26、58微克/立方米以内、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5%以上。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积极参与自治区光伏发电项目竞争性配置,加快新能源产业配套项目招商力度,推进竞配光伏电站、分布式风电、储能电站建设。督促重点用能企业严格落实错峰生产,推进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力争技改投资增长5%。深入推进用能权改革,确保完成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聚焦能源、水资源等领域,实施“四水四定”、综合开发等行动,加快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五、坚持底线思维,着力在民生保障服务上提质效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用心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促进就业创业。坚持把“稳就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健全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帮扶长效机制,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50人,劳动力转移就业4.2万人,创造劳务收入4.5亿元。建立健全以工代赈协调联动机制,在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促进困难群众增加务工收入。持续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强化政策宣传,持续提升群众知晓率、满意度。统筹社会民生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教育基础设施提升项目13个,挂牌成立宁夏大学附属小学,筹建第六中学、第九幼儿园,扩大“集团+集中办学”规模,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广泛凝聚服务保障青年合力,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巩固健康区创建成果,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特殊人群参保率达99%以上。提升“一老一小”服务能力,实施社会福利院提升改造工程,完成100户家庭的适老化改造。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减轻重特大病患者医疗负担,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深入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持续开展“一市一品牌”“一县一节庆”文旅宣传活动。积极筹备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全区第七届农民篮球争霸赛,力争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4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00万元以上。筑牢安全发展屏障。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创建工作。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统筹抓好社会治理。深入学习贯彻自治区党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坚持守土有责履职尽责,持续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全力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六、坚持改革破题,着力在集聚发展动能上下功夫
全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强化创新驱动赋能,不断开拓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坚持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实施科技示范区推广及创新项目30个,加速提升葡萄酒、黄花菜等产业“含科量”“含新量”。继续抢抓各类政策机遇,充分挖掘、开发、柔性引进各类人才。持续整合科技资源,创新“组团式”服务模式,着力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持续推进“宁科贷”资金池扩规,加大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力度,鼓励企业申报知识产权,带动各类企业转型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力争本级财政科技研发投入增长10%以上,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8000万元以上,投入强度达到0.77%以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网通办”等审批服务新模式,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持续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最大程度方便企业和群众。建立健全政务服务事项动态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四级四同”事项覆盖率。稳步推进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一窗受理”,实现60项为民服务事项集中办理。全面落实减税降费、退税缓费等政策,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高质量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切实摸清最新“家底”。聚焦改革攻坚提质。严格落实自治区关于深化“六权”改革“24条”政策举措,健全完善权属交易二级市场,加快要素价值发现和转化机制。持续完善短期用水权交易机制,拓展用水权多元化融资渠道。积极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四块地”确权发证率,争取宅基地确权率达53%。加快土地确权登记发证进度,放活山林地经营权,扩大林权融资规模,全力争创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鼓励企业运用排污权开展绿色信贷,赋予排污权有效金融功能,盘活排污权无形资产。
各位代表,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内部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做好202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真抓实干、紧抓快干,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奋力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
名词解释
1.“三项重点”:提标扩规农业区、跨越发展工业区、更新改造城市区。
2.“六新六特六优”:新型材料、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数字信息、现代化工、轻工纺织“六新”产业;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六特”产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健康养老、电子商务、会展博览“六优”产业。
3.“一园三区”:指的是红寺堡产业园、轻工业制造区、农副产品加工区、新能源装备制造区。
4.“双减”:是指减轻义务教育学生作业负担、减轻义务教育学生校外培训负担。
5.“四个不摘”:是指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6.“三区三线”:“三区”是指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国土空间。“三线”分别对应在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7.“多规合一”: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综合交通、水资源、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等各类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确保规划得以全面贯彻执行。
8.“双碳”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9.能耗“双控”: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DP)能耗控制,简称总量控制和强度控制。
10.“瞪羚”企业:指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
11.“六权改革”: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用能权、碳排放权改革。
12.“放管服”改革: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
13.“一企一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采用个体谈判的方式,对不同企业采用差异化的特定政策。
14.“四水四定”:指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