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 政务动态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意见

  • 发布机构:红寺堡区农业农村局
  • 发布日期:2024-05-30
  • 【打印】

小麦蚜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若虫、成虫常大量群集在小麦叶片、茎秆、穗部吸取汁液,影响小麦光合作用、营养吸收与传导,并能传播病害。进入5月,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小麦蚜虫达到高峰期,现将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如下:

1、危害特征

1)小麦蚜虫俗称腻虫、蜜虫等,属于同翅目害虫,为害小麦的蚜虫有多种,如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无网长管蚜等,在我区多以麦长管蚜为害,麦长管蚜喜光,多在植株上部叶片正面及麦穗危害。

2)小麦从出苗到成期,均可受蚜虫的危害。在拔节前,小麦苗茎叶的汁液被吸食,会造成植株的营养输送减少,使小麦生长停滞、分蘖减少,甚至还会造成麦株因缺乏营养而衰竭枯萎;在拔节期,小麦茎叶被吸食后,会使叶片皱缩卷曲,茎节间距缩短,造成小麦植株矮小;在小麦灌浆期,小麦嫩穗汁液被吸食后,会造成麦穗籽粒瘦瘪,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

3)小麦蚜虫以若虫和成虫吸食小麦汁液危害小麦,同时产生“蜜露”,污染叶片或茎杆表面,严重影响小麦的正常光合作用;另外,蚜虫还有一定的迁徙性,也是小麦病毒病(黄矮病)的重要传播途径。

2、发生规律

1)小麦蚜虫以无翅胎生雌蚜或卵的形态,在小麦基部、杂草上、或土缝内越冬。一般早播麦田,蚜虫迁入早,繁殖快,危害重;前期多雨、气温低,后期一旦气温升高,常会造成小麦蚜虫的大爆发。

2)蚜虫的繁殖能力很强,雌性蚜虫一生下来就能够繁殖,而且不需要雄性蚜虫就可以繁殖(即“孤雌繁殖”),一年能繁殖10-30个世代,世代重叠现象突出,不同世代蚜虫对药剂的抗性不同,这也是小麦蚜虫难防治的原因之一。

3)麦长管蚜喜中温、不耐高温,最适宜温度为18-23度,要求湿度为40%-80%;禾谷缢管蚜喜干怕湿,最适宜温度为20-25度,湿度35%-67%为适宜,可耐30℃的高温。早春和晚秋繁殖一代需要15-20天,夏季只需要4-5天,一旦爆发,极难防治,特别是小麦拔节后,田间密度大,防治难度也会增大,因此,对小麦蚜虫的防治越早效果越好。

3、防治方法

1)拌种预防。小麦播种时,选择含吡虫啉等成分的种衣剂进行拌种,可提前预防,减少小麦蚜虫的基数。

2)生长期预防。小麦蚜虫一般从小麦返青期便开始发生,直到小麦抽穗扬花前,都处于缓慢增长期,因此,可在扬花前,重点防治一次,使蚜虫的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基本上可以控制整个生育期的蚜虫危害。

3)药剂选择。用于防治小麦蚜虫的药剂很多,如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吡蚜酮等,但考虑到很多药剂使用多年,抗性增加,特别是已出现虫害、或后期防治穗蚜时,建议使用不同的药剂进行混配杀虫,如:啶虫脒/吡蚜酮+烯啶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噻虫嗪、联苯菊酯+啶虫脒,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根据防治情况,如有必要,应及时进行二次补施;二次补施时,应更换药剂配方。